喜马拉雅塔尔羊

Hemitragus jemlahicus   C.H.Smith
   

  55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体型粗壮,雄羊达90kg左右。体长120-140cm(雌性)和140-180cm(雄性)。尾短,尾长65-75mm,其腹面裸露。通体被毛粗硬,除头部、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紧贴以外,其余各处毛长而蓬松,尤以雄羊颈部、肩部和股部的被毛更长,形似\"蓑衣\"一般。全身几呈暗灰褐或褐黑色;脸面及四肢前面近黑色并具光泽。体色可随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有变异。

生物学

生境与习性 塔尔羊适应严寒与多雨的气候。栖息于海拔3000-4000m间的山地森林带,林缘为茂密的箭竹丛,其中夹杂着稀疏的圆柏、数种阔叶树及悬钩子属的灌木;林线以上为灌丛草甸、高山草甸,这里草类植被发育良好,再往上为裸岩,山峰几乎终年积雪。总的来看,林间险峻的山崖平台和僻静的林缘陡坡,常为它们喜欢出没的生活场所。一年四季有较固定的活动区域,但出现季节性的垂直迁徙现象,即秋后由高处往下移至森林附近栖息,待翌年夏季,又由林缘上升到高山上生活。每群5-30只,冬季能集成上百只的大群。夏季产仔,每胎多为1仔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在尼泊尔、克什米尔以及印度的旁遮普等地区,但无证据在不丹的分布。

国内分布

本种为喜马拉雅山系特有种,主要集中在中、西段喜马拉雅山,仅分布于山体的南麓林区。在我国仅见于西藏南部樟木口岸至吉隆县一带

其它信息

种群现状 在我国境内仅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个别谷地,分布范围相当狭小(分布面积约400-500 km2),估计现存种群总数量为400-500只(冯祚建等,1986;尹秉高等,1993)。IUCN 濒危动物红色名录 (1996)将本种定为\"易危\" (VU),值得商榷。

致危因素 塔尔羊生活在陡峭的高山上,虽然捕捉困难,但在80年代中期以前,平均每年被捕杀30只以上,故每年的猎捕数量几乎占其种群总数的1/10左右。长此下去,无疑会对境内物种的生存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,甚至在我国境内绝迹。饲养情况 不详。

现有保护措施 1988年中国政府制订的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,本种划为Ⅰ级保护动物。目前在西藏建立的樟木口岸自然保护区、吉隆江村自然保护区及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都有塔尔羊分布,经严格执法,可望得到较好的保护。

保护措施建议 鉴于本种塔尔羊为喜马拉雅山系特有种,且在我国境内的数量非常稀少。因此,应当加强法制教育,使当地猎民自觉爱护这一珍稀物种,不再任意捕杀。同时,建议就本种的分布和数量作进一步的考察,以利确定相应的保护措施。